6月3日,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二届非遗影像展映”活动中,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品、云南喜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纪录片《阿哲守经人》从全国500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佳短片推荐影片”奖。这部短片成为此次活动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实在是让人惊艳。
该片讲述了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炳林,传承彝族“阿哲毕摩经”的故事。影片通过纪实拍摄手法,细致展现了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过程。镜头聚焦石炳林的日常生活,他主持祭祀、诵经祈福、抄写经卷的点滴,深刻揭示了毕摩文化中的哲学、医学、天文等多元知识的内涵,展现了这一古老文化的智慧如何穿越时空,闪烁着独特光辉。
石炳林所生活的红河州弥勒市巡检司镇麦塘彝族阿哲村,至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生态。距离弥勒市的西一镇租舍村和西三镇花口村约80公里,这里的传统文化几乎没有被外界的现代化浪潮所冲刷。正是在这样一个深藏文化根脉的地方,石炳林用毕生的精力守护着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展开剩余67%评委会对《阿哲守经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影片通过影像呈现了一种古老精神如何在变迁的社会中持续传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朱靖江指出,纪录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长期的观察以及丰富的仪式记录,充分展示了毕摩群体在传统文化延续、历史记忆传承和民众心灵抚慰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
影片的导演陈靖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主创团队深入麦塘村,经过几个月的拍摄与记录,完成了《祭龙》《祈福消灾》等传统仪式的全程呈现。“我们希望通过影像,让更多的人看到彝族阿哲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守经人’的坚守得以被时代所见。”陈靖南坦言,这部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村民的支持与信任,而这种信任也源于拍摄团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影片学术专员巴胜超则表示,影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更在于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镜头对准石炳林老人逐字逐句地校对经卷时,观众仿佛能感受到文化血脉的流动。而这种流动,正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他认为,《阿哲守经人》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影像这一媒介,让那些藏在深处的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文化启蒙。
这部影片也仅是云南非遗保护“影像叙事”的一部分。自2023年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便启动了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至今,已有101名传承人被建立了数字档案,纪录片、口述片和技艺传承片等共计400余部作品正式面世。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一级调研员念华昆诚挚表示:“我们不仅要保存‘昨日的记忆’,更要激发‘今天的动能’!”
事实上,随着《阿哲守经人》的成功,它也成为了云南非遗保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从深山村寨到国际影展,影片镜头捕捉的不仅是一个七旬毕摩的守经人生,更照亮了云南非遗保护创新的路径。当影像成为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连接点,沉淀多时的智慧正以全新姿态展现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发布于:山东省实盘配资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